超声波(ultrasonic wave)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正常人的听觉可以听到16~20000Hz的声波,低于16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针灸(acu-point ultrasonic therapy)是指利用超声波发生器产生超声物理能,通过特制的声头(直径1.33~5cm,功率0.5~2 W)作用于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超声针灸具有无痛苦、无损伤、安全可靠、疗效高、易学易用的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炎症的治疗,有较好效果。
一、超声针灸仪的工作原理
(一)超声针灸仪的工作原理
超声针灸仪是利用“反压电效应”原理,将高频电场作用于晶体薄片,使后者产生相应频率振动,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而制成。因此,它由高频电振荡和电-声能换能器(声头)两部分组成。超声针灸仪有连续输出型、脉冲输出型;有单一频率者,有多种频率者;有单声头者,有多声头者。脉冲型超声的脉冲频率一般为100Hz,脉冲通断比(占空因素,每一脉冲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之比)有1:2,1:5,1:10,1:20等。
(二)接触剂的作用
接触剂是耦合在声头与皮肤之间,填充空隙,防止空气层存在而发生界面反射,能穿透超声能量的物质,亦称耦合剂。接触剂的选择,要求其声阻接近人体组织的声阻,常用的有煮沸驱气的水、液体石蜡、甘油、蓖麻油、羊毛脂、液体凝胶、5%单硬脂酸铝块、凡士林及其它矿物油,还有按不同需要配置的各种乳剂(如用油、水、胶各等量制成乳剂)、溶胶(如用羧甲基纤维素钠50g、甘油50g、甲基对羟基苯甲酸1g、蒸馏水1000ml配成的溶胶)等。各种接触剂如液体凝胶、去气体的水、甘油、矿物油等,对超声波的透过率差别不大,平均在80%左右,而氢化可的松油膏和冷霜则仅为47%~65%。
二、超声波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高强度、大剂量(3W/cm2)超声波对各种组织器官有抑制或破坏作用,可造成组织形态学上不可逆的变化;低强度、中小剂量(治疗剂量)有刺激与调节作用,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可逆性组织形态学变化。
(一)生理作用
1.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对超声波非常敏感,其中中枢神经敏感性高于周围神经,神经元的敏感性又高于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治疗剂量的超声波对周围神经及脊髓的作用表现为先兴奋而后抑制,对神经痛有镇痛作用。超声波直接作用于脑实质,0.1W/cm2即可造成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因此长期以来有人认为颅脑是超声治疗的禁区。但是,超声波作用于头颅时,因头发、头皮、肌肉、颅骨等组织对超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超声波只能透过其总剂量的3%~17.2%。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800kHz脉冲超声1.25W/cm2移动法头部治疗对脑组织是安全的。1 W/cm2超声波作用于星状神经节10分钟,手指皮温可上升3℃;作用于腰交感神经节,可使同侧下肢远端的血循环加快,皮温升高。
2.消化系统 适量超声波可增强胃的分泌和蠕动,大剂量(2.6 W/cm2)超声波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造成损害性改变。肝对超声波有较大耐受性,用4 W/cm2作用于豚鼠肝区5分钟才出现肝损害性改变。治疗剂量的超声波作用于胆囊后可使胆囊收缩增强,胆汁排出增多。
3.心血管系统 房室束对超声波的作用很敏感。超声波可以通过支配心脏的神经和冠状动脉而影响心脏功能及其节律。心脏对超声波的反应因剂量不同而异。小剂量仅表现心脏毛细血管充血,间质细胞增多;治疗剂量可改善血液循环。据报道,小剂量超声波对冠心病患者有扩张冠状动脉管腔及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1 W/cm2剂量810kHz超声波作用10分钟可使犬的实验性心肌梗死灶缩小,瘢痕化受到抑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增加。小剂量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血管通透性增加;较大剂量(2 W/cm2)则引起血管收缩。
4.内分泌系统 超声波可通过中枢神经影响内分泌功能,如超声波作用兔脑可引起肾上腺功能改变。超声波直接作用于内分泌器官,也能引起其功能与形态的变化。2 W/cm2超声波作用于兔甲状腺区可使其吸收碘的功能下降。
5.肾脏 肾脏各部分对超声波敏感程度不同,皮质近曲小管最敏感,髓质的集合管及细尿管的结缔组织基底膜最不敏感。治疗剂量的脉冲超声作用于肾区有扩张血管、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的作用。
6.生殖器官 小剂量超声波对卵巢功能有刺激作用,大剂量(2~2.5 W/cm2,固定法)对卵巢及睾丸均有抑制甚至损害作用,因此近年有人试用于节育。超声波对胚胎发育亦有影响,包括对染色体及胚胎的作用。大剂量(3 W/cm2)超声波作用于妊娠子宫可造成流产、胚胎畸形或死胎。
7.眼 由于眼球的球形状态、多层次、液体成分及血液循环等特点,构成对超声波的特殊反应。不同剂量、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眼可造成不同的变化。810kHz超声波直接作用于动物眼球3~6分钟,在0.4 W/cm2可出现一过性角膜刺激征及眼血管(包括视网膜)轻度扩张,1.5 W/cm2以上可产生组织形态学改变。低强度(0.4~0.6 W/cm2,时间不超过6分钟)的超声波可用于治疗眼病,它可加强生物膜的弥散作用和透明质酸的解聚作用;调节血管张力,增强晶体和玻璃体的吸收性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吸收及组织修复;刺激角膜再生;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膜的通透性和酶活化,改善视网膜的营养和代谢。
8.皮肤 适当剂量的超声波对皮肤可有轻微刺激感及温热感,用固定法或剂量较大时可有明显热感。痛感系超声剂量过大的“警报讯号”。超声治疗后皮肤可有轻微充血,但无明显红斑。治疗剂量的超声波有改善皮肤营养、促进真皮再生、加强上皮形成的作用,并引起汗腺分泌增强。大剂量超声波多次作用于家兔皮肤,可产生明显渗出性炎症。
9.肌肉和结缔组织 横纹肌对超声波相当敏感,但中、小剂量超声波并不引起形态学变化。对挛缩的肌肉,超声波可使其肌纤维松驰而解痉,这可能与超声波的温热作用及使神经兴奋性降低有关。组织有缺损时,小剂量超声波有刺激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而当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时,较大剂量的超声波又可使其软化、消散并使其伸展性增强。
10.骨骼 骨骼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很强,其吸收系数与超声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在超声波作用下,骨、软骨、骨膜、骨内膜、软骨膜、骨髓因界面反射而形成局部高温,因此剂量过大时可引起骨膜疼痛。小剂量超声波(0.1~0.4 W/cm2)多次作用可刺激骨痂生长,稍大剂量(1~3 W/cm2)作用10分钟则使骨愈合迟缓。超声波作用于未固化的骨骼,可致骨发育不全,儿童、青少年期尤其敏感,因此对幼儿骨骺处禁用超声波。
(二)治疗作用
临床上超声波有镇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渗出物吸收、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瘢痕形成及肌肉挛缩、改善组织器官营养和功能等治疗作用。
三、超声针灸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使用方法
1.治疗剂量 超声辐射强度可直接由治疗机上的剂量计读出,但实际上它是由加在声头压电晶片上的高频电压数值换算成的,因此只有相对意义,必须以超声计量仪(声天平)经常加以校正。临床使用强度可参考表4-1。治疗时间,一般固定法为1~5分钟,移动法5~10分钟。如治疗面积大,移动法治疗(特别是脉冲输出时)可适当延长至15~20分钟。一般6~8次为1疗程,慢性病10~15次或更多,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星期2次。疗程间歇1~2星期。
表4-1 超声治疗强度表
强度等级连续式输出(W/cm2)脉冲式输出(W/cm2)
移动法固定法移动法固定法
弱中强 0.6~0.81.0~1.21.5~2.0 0.1~0.20.3~0.40.5~0.6 1.0~1.51.6~2.02.1~2.5 0.3~0.40.5~0.70.8~1.0
注:以上强度系指接触法而言
2.治疗方法 超声针灸仪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直接接触辐射法,即声头与体表直接接触进行治疗。声头与皮肤之间要用有一定粘滞性的接触剂。治疗时根据声头固定或移动,分为固定法和移动法。
(1)固定法:用于穴位或痛点的治疗。声头固定在治疗部位,所用剂量虽较小,一般在0.6 W/cm2以下,但有引起组织过热的可能,如引起骨膜疼痛,则是临界强度的信号,应减少剂量。固定法的缺点是容易形成驻波,造成血细胞流动停滞、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形成。
(2)移动法:用于较大面积的治疗,是超声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声头在治疗部位作缓慢的直线往返式移动,或作圆圈式移动,移动速度为0.5~2cm/秒。移动法所用剂量较大,故治疗时不可停止移动,并应保持对体表的均匀压力。
(二)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声头,切忌碰撞。
2.治疗时应先将声头接触治疗部位,方能调节输出,切忌声头空载,否则晶片易过热损坏。
3.接触剂要涂布均匀,治疗中声头要紧贴皮肤,皮肤与声头间不能有气泡,否则分界面易发生全反射而致温度剧烈升高。
4.治疗前要检查治疗部位有无感觉障碍,以免剂量过大引起烫伤。
5.治疗中如患者感觉疼痛,或有烧灼感时,应立即停止治疗,找出原因予以纠正。
6.头部、肝、脾、肾、甲状腺、生殖器官、心前区、星状神经节等敏感器官区域,治疗剂量要小。
7.下列患者禁用:活动性肺结核、严重支气管扩张、出血倾向、消化道大面积溃疡、血栓性静脉炎、孕妇腹部、小儿骨骺、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严重心脏病、恶性肿瘤(特殊形式的超声如多声头技术超声或超声导入抗癌药物治疗表浅肿瘤除外)以及X线、核素治疗期间或其后六个月内等患者。
8.实际工作中,治疗剂量的超声波很少发生副反应。但下列情况的出现应引起注意:
(1)血糖下降、疲乏。一般无需处理,但应注意观察。
(2)白细胞、红细胞下降,体重减轻,常为治疗次数过多和治疗时间过长。
(3)胃痛,可能由于组胺释放所致。
(4)治疗部位烧灼感或疼痛,应减少剂量;对治疗区有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控制剂量,尤其是强度。
(5)操作者出现手臂疲乏、抽痛及发麻,应注意戴手套防护。